
当红灯变成绿灯,发动机开始咆哮,以每小时320公里的速度冲出起跑线时,很少有人知道这辆赛车的制造成本可能比一套房子,甚至比一栋楼还要高。更令人惊讶的是,即使这台花费巨资打造的机器每周会撞上护墙、粉身碎骨,但车队并不会因此感到动摇。很多人不禁会想:为什么要在这样的机器上烧掉这么多钱?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有些车队明知道拿不到冠军,甚至连领奖台都无望,却依然每年投入近4亿美元。这时我们自然会产生疑问:这到底只是亿万富翁追求刺激的奢侈游戏,还是背后隐藏着我们尚未发现的冷酷经济逻辑?
今天,就让我们沿着资金的流向,揭开世界上最昂贵的体育产业——F1(一级方程式)中的金钱秘密。

首先来看这项赛事本身创造的收入。2023年,F1(一级方程式)的总收入达到了34亿美元,营业利润达8亿美元。相比2016年收入18亿美元、利润4.5亿美元的数据,8年内F1(一级方程式)盈利几乎翻了一番。
F1(一级方程式)的结构其实很简单。第一层是主办方,也就是F1(一级方程式)集团。今年他们赚了大约34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一来自全球各大电视台和流媒体平台支付的转播权费用;另三分之一则来自各国或城市为了吸引游客而支付的大奖赛举办费用。
尤其是像中东这样由政府资金支持的新举办地,往往支付最高的费用。剩下的一部分收入则来自全球品牌为了让自己的LOGO出现在赛道或官方内容中所支付的广告费用。这三部分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规模超过30亿美元的市场。
其中约70%的收入会重新分配给10支参赛车队。但这个奖金并不是平均分配的。例如:法拉利去年获得了2.6亿美元奖金,而最弱的车队甚至不到6000万美元。奖金额度与车队的历史、过去10年的成绩表现直接挂钩,造就了一种“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结构性循环。
资金积累带来更强的实力,而实力又能带来更多奖金。成绩与资本相互拉动的这条闭环,是少数几支车队长年称霸的根本原因。
那么,我们再看赞助商的角色。看一场F1比赛的视频,大家都会发现赛车车身几乎被各种LOGO填满,仿佛一块移动的广告牌。这些LOGO的价格从几十万美元到数千万美元不等。而车队名称冠上品牌的“冠名赞助”更是高达每年1亿美元。
比如红牛-甲骨文、奔驰-马来西亚国家石油这样的组合,就是这种合作的例子。但真正的大钱并不在赛道上,而是在所谓的“Paddock Club(围场俱乐部)”里。这是设在维修区上方的贵宾休息区,里面聚集了来自高科技、能源等行业的高管们,他们一边喝着香槟,一边谈判,动辄就是价值数千亿的大型合约。
对赞助商而言,他们更关心的是这个周末在Paddock Club(围场俱乐部)里与哪位潜在客户谈成了生意,而不是他们的LOGO赛车拿了第几名。于是,奖金分配导致的马太效应,加上Paddock Club(围场俱乐部)里促成的大额商业合作,构成了F1(一级方程式)围绕成绩、资本和品牌形象旋转的大型商业引擎。
那么,这些钱到底花在哪里了?
仅仅研发制造一辆赛车,零部件和技术投入就要花费数千万美元。每支车队通常拥有800到1000名工程师与数据分析师,他们投入大量时间。而像路易斯·汉密尔顿、马克斯·维斯塔潘这样的世界冠军车手,年薪高达约4500万美元。这些成本都与成绩直接挂钩,因此头部车队很清楚:想跑得快,先要舍得 ”烧钱“。
为了遏制这类“无上限”的支出,F1在2021年引入了“成本上限”制度:包括赛车制造、维修人员、工厂运营在内,每年的支出不得超过1.35亿美元。但车手薪资、高管奖金、市场营销费用并不计入这个上限。换句话说,有钱的车队依然能靠高薪招揽最强的车手,从而维持竞争优势。
那么,小车队要怎么办?
最现实的做法就是“外包”。比如哈斯车队直接从法拉利采购引擎和零部件,因此全队员工不到300人。而威廉姆斯车队则要求车手自己带来赞助商来分担运营成本。这种策略虽然节省成本,却也基本放弃了短期内夺冠的梦想。
此外,也不能把F1车队的运营看成是纯粹为了盈利。比如法拉利,即便F1部门不赚钱也绝不会退出,因为赛道上验证过的技术是他们能在展厅里卖出一辆几百万元跑车的底气。而像红牛这样的能量饮料品牌,即使赛事亏损,只要能在年轻消费者心中树立“突破极限”的品牌形象,就已经足够值回票价。
F1官方也在积极寻找新的盈利模式。比如:奈飞的纪录片《极速求生(Drive to Survive)》果断抛弃了复杂的技术和规则解释,转而聚焦于车手之间的情绪冲突和管理层的博弈,用人性化的剧情来吸引观众。这种策略获得了巨大成功——许多从未看过F1的美国人开始每周打开ESPN收看比赛,转播权价格也瞬间翻倍。
紧随其后的就是“拉斯维加斯大奖赛”——这一次F1集团不再只是收租金,而是直接买地、盖楼、卖票、搞住宿和派对,所有收入都揽入自己口袋。首年的投资高达10亿美元,但考虑到每张高端门票售价1万美元且迅速售罄,足以证明这是笔有利可图的生意。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疑惑:观众人数在减少,收入为什么还在增加?
答案很简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让原本100个人观看的比赛,只吸引其中的10人,但对那两三位高净值人群卖出高价门票和豪华赞助,依然能比以前赚得更多。而F1正是最早、也最成功实践这种商业模式的例子之一。
当然,F1也面临一些隐忧。例如,美国市场上的这股热潮是否只是昙花一现?又或者顶级车队的垄断是否影响比赛的观赏性?这些都仍是未解的课题。
F1早已不是单纯的赛车比赛。它是吸引关注、将关注变现的高度商业化体系。一个LOGO贴纸可以卖出几万,甚至几十万美元,一场比赛周末谈成的合作就是新的利润来源。除非是亿万富翁,否则几乎不可能再创建一支新车队。但如果理解了F1背后的商业逻辑,那么当你看到车速突破300公里时,或许会意识到,那辆车里燃烧的绝不只是汽油而已。